铿锵在线

大学为何非得向明星们献媚

娱乐明星在其粉丝眼里当然是光芒万丈、完美无缺的。但这种崇拜也不具有“博爱性”,你只要看一看司空见惯的诸如“玉米”与“凉粉”相互攻讦,便知道:有多少狂热崇拜,背后就有多少恶意贬损与之相对。

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,现在的明星在过去属下九流,被唤作“戏子”,而翰林学府则是神圣的地方,正所谓“万般皆下品,惟有读书高”。这种传统文化的价值观通常会潜移默化地渗入到我们的血液中的。而即便以现代文明的眼光,大学也应当是体现科学与人文精神的地方,应当体现文化价值的尊严甚至高傲,它必须与世俗的浮华与虚名保持应有的距离,而只对达到相当高度的真知与学识施以致敬。

所以,当一所大学声称要聘请一位据说在大学里只会做“换衣服”和“换男友”两件事的年轻女主持人做“客座教授”时,这种错位的夸张当然就具有了新闻性和轰动性。很明显,有人要的就是这种新闻与轰动。

这种“新闻”都有一个共性,就是专门靠“恶心人”来吸引眼球,炒作的意图一目了然。

应当说,公众对所谓新闻炒作早就能一眼识破并且相当厌烦了。可为什么这样的事情还是层出不穷呢?除了当事人的浮躁和短视之外,这些“经济动物”最主要的是在价值核算后认定,这是一场划算的买卖。

首先,是“成本低”。在市场经济的诚信机制完善之前,“恶名”只停留在道义损失的层面上,无法形成“经济成本”,在娱乐圈,“出了恶名,赚了大钱”的事例比比皆是,一再提示人们抓住一切时机恶炒。

其次,在大学纷纷向明星们献媚的事例中,还可以看到“寻租”的痕迹。在我国,大学绝大多数还是公办的,而大学的日常管理者都是短时间任职的。如果没有类似董事会那样的负责和管理,校长、院长们就难免“牺牲长远,换取眼前”、“牺牲总体、换取个人”。在这次事件中,我们看到了这所四川的大学连同它的某位罗院长不就暴得了大名吗?

所有向明星们献媚的人,都无非想抓紧时间捞一把。